聽過一句話:“所謂世面,就是世界的每一面。”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張純潔的白紙,世界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片混沌。
但隨着孩子的成長,世界在他們的面前逐漸打開,認識世界並融入世界,是孩子的必經之路。
父母有責任帶着孩子,看見世界的每一面,讓孩子在不斷經歷中得到磨煉,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
讀萬卷書,瞭解世界。
美國博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說:“書籍是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沒有書,猶如房間里沒有窗戶。”
讀書是孩子瞭解世界的一扇窗戶,愛讀書與不愛讀書的孩子,未來是截然不同的。
微博用戶“不吃西紅柿炒雞蛋的路女士”曬出一張圖片,有厚有薄的一大摞書,看上去至少一米多高。
博主說,她的孩子已經一周歲半了,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讀過了這麼多的書,字裡行間都寫滿了驕傲。
這讓我想起我兒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就買撕不壞、咬不爛的布書給他玩。
兒子一邊玩着書,我一邊告訴他,這一頁是“老虎”,這一頁是“大象”,慢慢地把他帶入閱讀的世界中。
如今,兒子已經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了,每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寫完作業後,在書架上拿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沉浸在閱讀的世界中。
正是因為長期的閱讀積累,兒子的知識面非常廣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都能夠講得頭頭是道。
寒假期間,很多孩子都把時間花費在各種玩樂上,倒不如父母引導孩子拿起書本。
如果孩子反問父母:“為什麼要讀書?”中國新聞網發起的“讀書是最長久的投資”話題,或許可以給孩子一個答案。
“讀書不一定能賺很多錢,卻可以看見更大的世界。”
“讀書不一定能朋友遍天下,卻能擁有更充實豐富的人生。”
世界很大,大到我們無法想象,而讀書就是我們瞭解世界的容易做,也最能做好的途徑。
英國詩人威廉·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沒有讀過書的人生是蒼白的,沒有讀過書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從現在開始吧,父母帶着孩子一起讀書,讀人文歷史、科普知識、小說詩歌,讓孩子在包羅萬象的書籍中,認識真實的世界。
行萬里路,感受世界。
革命英雄吉鴻昌說:“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每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要學着走路,這不僅意味着身體的行走,更是代表着人生的行走。
記得三年前的國慶節,我跟老公帶着9歲的兒子,第一次去北京看天安門,兒子站在廣場上,久久不願意離去。
看到眼前真實的天安門,跟兒子在電視上看到的天安門,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麼多年來,兒子欣賞過揚州瘦西湖的美景,參觀過淮安周恩來的故居,每到一處,兒子都睜大眼睛認真觀察。
從書本中瞭解世界,再到一步一步丈量世界,孩子在行萬里路的過程中,用心去感受世界的寬廣。
這兩年時間里,因為疫情原因,父母不太方便帶孩子四處走走看看了,卻還是可以一起在離家近的地方溜達溜達。
前一段時間,演員黃磊就在微博上曬出,帶着一家人在環球影視城的打卡的照片。
黃磊介紹,大女兒多多很激動,因為她是標準的哈利波特迷,小女兒多妹有些項目玩得既害怕又勇敢,小兒子最喜歡馴龍高手。
看到黃磊這麼細心的描述,我們能感受到他帶孩子們去環球影視城的用心,即使不能出遠門,也要開拓孩子的眼界。
我們只生活在地球的一個角落,未知的世界到底什麼樣子?是孩子們經常會發出來的疑問。
在節假日里,父母要儘量抽出時間,帶着孩子走出家門,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體驗各異的文化風俗。
曾有句話說:“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世界就在孩子們的面前,一步一步走起來,從這一刻開始去感受世界吧,未來就在這個美好的世界里。
身未動心已遠,期待孩子能夠在行走的時候,觸摸得到真實的世界。
體驗生活,經歷世界。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面目並且還能夠熱愛它。”
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生命總要經歷風吹雨打,是孩子成長中繞不過去的體驗。
看過一則新聞,來自四川的一對夫妻,在河北唐山創業失敗之後,準備帶着一雙兒女回老家。
一家四口最後一次來到海邊游玩,看到有很多塑料瓶等垃圾,就帶着兩個孩子一起撿垃圾。
他們把賣垃圾的錢,都捐給了同學的媽媽,因為這位不幸的媽媽生了重病,需要很多錢才能去治療。
這對夫妻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們本身的日子已經很艱難了,但是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帶着孩子一起做好事,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生活總有酸甜苦辣咸,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父母不需要迴避孩子,而是要帶着孩子一起去經歷,去體會人生百味。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網紅叉燒包!”甘肅蘭州的一對小姐弟,正在夜市上吆喝着自己小攤上的商品。
爸爸和媽媽都是戲曲演員,年收入達50萬元,但是他們不願意兩個孩子嬌生慣養,就讓他們擺攤來賺錢。
經歷過沒有人買的尷尬,也經歷過匆匆扒幾口飯的辛酸,父母一直在遠處觀望着兩個孩子,雖然捨不得,但是也知道這是孩子體驗生活的方式。
姐姐在採訪中說:“和擺攤相比,上學會更輕鬆,以後一定會努力學習。”
生活從來都不是容易的,父母不要把孩子養成溫室里的花朵,而是要讓孩子體驗真實的生活。
只有當孩子經歷過世界的參差之後,他們才能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
想起有句話說:“要體驗人生,就要把握現實,相信現實。”
我們都生活在每一天的真實世界中,睿智的父母都懂得,帶着孩子經歷生活的種種,會讓孩子更懂得熱愛生活、珍惜生活。
追尋夢想,融入世界。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奈何一個人隨着年齡增長,夢想便不復輕盈,他開始用雙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實而非花朵。”
從夢想走向現實,似乎是我們從孩子成長為大人的宿命,但這並不代表孩子不能有夢想。
演員孫儷在2021年最後一天,發微博總結一年的成長與收穫,提到11歲的兒子等等,夢想是能進CBA(中國男子籃球聯賽)打球。
其實在孫儷的微博中,她經常發等等打籃球的圖片,在愛打籃球的爸爸鄧超的帶領下,等等對籃球的熱愛與日俱增。
而且他們還經常帶等等去籃球比賽的現場,讓等等近距離感受籃球運動的魅力,幫助等等努力追尋夢想。
孫儷說:“信心就是透過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目標,然後去努力最終煉成的,很好呀!”
字裡行間透露出鄧超孫儷夫妻倆對兒子的夢想的支持,協助孩子實現夢想,就是協助孩子更好地融入世界。
在日本的電影《比海更深》中,活得邋遢潦倒的爸爸筱田良多,因為生活不如意,平時總是滿腹牢騷,仿佛全世界都對不起他一樣。
爸爸早年創作過一部不錯的作品,但是後來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來,可是即使再多磨難,他還是沒有放棄作家夢。
爸爸曾對兒子真吾說:“比起夢想有沒有實現,人生更重要的事,是你是否有勇氣去追逐夢想。”
雖然父母離婚對真吾的影響不小,但是他依然相信,只要不放棄夢想,就一定能夠乘上夢想的翅膀翱翔在藍天上。
世界很大,大到孩子無法想象,而讓孩子融入世界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帶着孩子一起追逐夢想,朝着夢想一步一步前行。
無論是什麼樣的夢想,都值得父母為孩子一起去守護,那是孩子與這個世界建立的鏈接。
就像《北京歡迎你》中唱的那樣:“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跡。”
那些正行走在實現夢想的路上的孩子,不僅了不起,更是在不斷見世面的過程中長大成人。
讀過一段三字訣:“經風雨,見世面;勤活動,多鍛煉;精神安,體魄健。”
經歷過人生各種風風雨雨的孩子,才能見到世界的每一面,才能寵辱不驚,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來。
畢竟,世界再大,風雨再多,孩子已經無所畏懼!
▍作者:心海一隅,自由撰稿人,兒童心理學研究者,懷揣熱愛生活的心,手寫洞察人性的文。本文系父母志365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這裡是家庭教育與自我提升的補給站
美好家庭的打造地
萬千爸媽學習、思考、放鬆的後花園
識別二維碼,關註『父母志』
![]()
點點點,贊和在看都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