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者:鶴鬥白
就在30歲生日那天,我收到了考研覆試通知。後來,帶着壽星光環和無知無畏的自信心,我順利地拿到了報考院校的錄取名額。看著錄取名單上最末一位我的名字,我忽然有些後怕:我好像從來沒這麼幸運過,以後也很難像這樣幸運了。
六月底我辭去了工作,和家人一起去了青甘大環線。我們在青海湖邊看日出,在鳴沙山上看日落。即使在我離職後,部門組織的年中旅游也叫上了我,我們在鄂爾多斯大草原滑草,在響沙灣騎駱駝。那個夏天,風裡都是自由和幸福的味道。
《墊底辣妹》劇照
九月,即使再三表示“我能行”,媽媽還是堅持要陪着我入學報到。我們早去了幾天,一起去食堂吃飯,在校園裡騎行,在西湖邊上和我爸視頻……但是更多的時間是在賓館躺着。九月初杭州還很濕熱,作為北方人走幾步就覺得身上黏黏的。即便如此,這段回憶也太珍貴了。畢竟後來就有了疫情,出行變成一件奢侈的事。
在入學兩個月後,我在網上回答過一個問題,“那些努力考上研究生的你們,後來怎麼樣了?”當時我是這樣寫的:
《橫道世之介》劇照
而當我漸漸適應了學習和生活的節奏,一個學期就過去了。寒假回家,疫情暴發,我上了一學期網課。同學們互相調侃,“全日制”的文憑最後很可能變成“函授”的。好在疫情被控制住,二年級我如期返回了學校。
二年級的主要任務就是論文。如果說課程論文對我來說已經很難,那畢業論文和期刊論文對我來說才是真的考驗。因為基礎差,在選題和開題過程中我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長的時間。我在寒假自學了數據分析查找了一些文獻,論文還是因為薄弱的學術功底而難產。小論文投稿屢屢被拒,反應最快的期刊甚至只要兩天,我常在導師的質問中羞愧得到處找臉:“你的本科寫作課沒有好好上嗎?”“連小學生都應該知道標點符號怎麼加,你怎麼能這麼長的句子只有一個句號?”
當然,她也只是在學術上對我嚴苛,在她的指導下我的論文才漸漸像個樣子。如今大論文寫完了,小論文也發表了,但是與論文朝夕相處鬥智鬥勇的日子,着實把我的自信都消耗殆盡了。
《影子寫手》劇照
進入三年級,論文降為次要矛盾,找工作成為生活的重點。大家都在往體制內捲,我想我的要求不高,加上我的工作經驗,去企業應該不難。但秋招開始時,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天真。
我已經不記得自己投了多少份簡歷,每一個公司幾乎都要經過簡歷關、筆試、結構化面試、無領導小組討論層層篩選。我本科畢業時只面試了兩個公司,選擇了其中離家近的企業。那時沒有經歷的找工作的苦,現在加倍地還了回來。談吐、眼緣、專業、經驗都可能影響面試結果,對我而言求職路上又多了兩隻攔路虎,年齡和性別。
都說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句再見也不會說,而有禮貌的求職公司至少會在淘汰你的時候發一封沒有靈魂的感謝信。參加我的老東家在杭州的公司終面時,面試官看在我是“故人”的面子上給了我一次“特權”,在面試時告知了我面試結果——“集團管培生的年齡要求是26歲”是他們不會選擇我的原因。在我讀研之前同事們就曾打趣“等你畢業,公司招聘也要研究生學歷了”,一語成讖,甚至只要年輕的研究生了。
《我在他鄉挺好的》劇照
另一次被現實敲打發生在一個規模不大的公司的實習生面試上。主管說:“即使我讓你來實習,也不會給你轉正。因為你很可能畢業要結婚,要生子。拋開工作熱情工作能力不說,光是這麼長的假期,我們這樣規模的公司就承受不起。”
那一刻,我想說:我是個工作狂。我現在是單身,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婚,我也不一定會要孩子,二十多歲的姑娘剛畢業也可能要結婚要生子。但是這些話,我還是咽進了肚子里。我不想用這樣幾乎沒有尊嚴的保證去換取一份工作,更不應該拿女性在職場的劣勢去傷害女性。那隻是一份工作而已。
如果秋招給我的打擊是拳拳到肉,春招的打擊是無聲無息。投出去的簡歷石沉大海,連面試的機會也寥寥無幾。沒有工作,寒假在家看奧運的我,可以說是非常討厭蹦出來的招聘公司的廣告。在讀研之前,我曾想過我的處境可能會不如讀研之前,但萬萬沒想到會這麼難。
《安家》劇照
我的故事聽起來好像有點慘,放棄了待遇不錯的工作來讀研,讀完連要飯的碗都沒了。如果問我後不後悔,我還是會回答:一點也不。畢竟都說人們迴首過去,想到那些不曾去做的事情,會比想到自己做事時曾犯下的錯誤要難過得多。
如果時間回到2017年的秋天,我還是會在一個晴朗的中午走進這所學校,躺在草坪上曬曬太陽,在心裡悄悄種下一顆要來這裡讀書的種子。如果時間回到2018年,我還是會在無意間打開施一公的《開講啦》的演講,被那句“生命只有一回。如果不把生命體驗到極致,你不後悔才怪”深深震撼。如果時間回到2019年,我還是會滿眼憧憬地打包好行囊,背井離鄉,來到這座雖然交通差勁,但是一到十月桂花飄香,就把我迷得找不到北的城市。幸好時間回不去了,我怕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改變我當時的選擇。
《開講啦》劇照
如果不考研,我不會發現原來我可以抓緊時間汲取那麼多知識,原來我也可以成為時間管理大師。我在讀研期間研究的東西,很大程度上,不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一丁點兒的進步,但是我接受到系統的學術訓練和氣質的熏陶,是讓我完成自我迭代的財富。就像塔拉·韋斯特弗說的那樣,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確定,而不是更確定。
儘管哪個幸運的公司會得到這個樂觀又上進的我還是個未知數,我都會繼續保持好奇和勇敢,堅持做一個腳踏實地的夢想者。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轉載請聯繫後臺。
大家都在看
▼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下單本期新刊。